本script為載入jquery核心使用,不影響頁面資訊瀏覽
社團法人台灣美門關懷服務協會

捐款專區

  • ■ 郵撥帳號:50246003
    ■ 銀行:國泰世華銀行(013)南門分行 076-03-500140-5
    ■ 戶名:社團法人台灣美門關懷服務協會
    社團法人台灣美門關懷服務協會LINE
:::* 瀏覽位置:首頁 > 心情點滴
  • 字級選擇
  • 大
  • 中
  • 小

心情點滴


【集結需求力․挺小農復耕】 極端環境下的糧倉預備(一)

  • 發佈日期:2022-04-28
  • 照片說明文字在全球化發展的進程中,身為地球村的一份子誰也無法獨善其身。氣候變遷、全球暖化帶來糧食生產環境的惡化,新冠疫情造成相關供應鏈受阻、推升糧食價格,烏俄戰爭帶來糧食、能源、化肥出口的限制,衝擊全球的糧食供應,對於脆弱的糧食系統更是雪上加霜。身處充滿變數的大環境、生活在糧食自給率只有31.7%的台灣,對於不分國界的糧食危機,我們要如何為自己、為家人,為窮乏者備糧呢?

    十二年前在莫拉克風災後,主感動我關注糧食危機、貧窮饑餓、食物銀行等議題。當時看到國際農業與發展基金主席恩萬澤說:「小農戶可以養活自己和這個世界,但他們無法單獨做到這點,他們需要更多長期的農業發展投資,創造機會讓農村人口脫離生存壓力而進入市場。」這段話一直深植我心,促使我投入支持小農復耕生產,養活自己也餵養眾人,茶山部落的產業重建是這段旅程的開始,深入其中愈發意識到這實在是一個又大又難的挑戰。

    阿里山茶山雜糧產銷班自莫拉克風災後成立至今十二年,經歷了小農自立的艱辛,但也見證了小農發展的無限可能。一群同心協力的鄒族農民致力在自己的土地上找到站起來的機會,如今擁有超過20公頃有機驗證的土地可以耕種生產、五種營養的原生種穀物被復育、還有純熟的耕種生產技術及穩定的品質產量,即或如此,農民仍然還沒有打贏這場仗。產業重建是一段淚水、汗水交織的歷程,為突破長期「被決定」的市場機制,要為自己的品牌、合理的價格付出更多的代價,為創造年青人傳承的機會,要背負更大的責任與經濟壓力。茶山農民像原生種作物般有著堅韌的生命力,不但要在自己的土地上站起來,更要努力踏上永續發展之路。這是一條挑戰不斷的艱辛之路,但也是一條不斷經歷「流淚撒種、歡呼收割」的喜樂之路。

    在參與茶山產業重建的過程中我深深體會:當農民努力在市場中爭取自己辛勤的代價,老農沒有成功,就沒有青農的跟隨,良田至終會歸回荒地。在有錢可以容易買到食物的時候,我們不會體會農民的無奈,更無感於耕種人力與良田的消失,若有一天糧食危機真的發生,有錢不再隨處買得到食物,會不會可耕作的土地也是不足?可耕作的人力不足?種子不足?我們是否應該問自己,若這一天真的來到,我有足夠的能力養活自己、養活家人、照顧貧窮弱勢的食物需求嗎?我能為這些可能的需要超前部署嗎?
    主感動我要推動「建立糧倉」,集結需求力計畫生產、在合作中創造機會,使成熟的生產基地擴大產量、有耕作力的人回到土地耕作、建立合理的供應及分配機制。不是要建立新的產銷鏈或是契作關係,而是要建立一個「合作共生、互助共好」的群體,在任何景況都可以彼此相挺相愛!

    我心中出現的運作組織是「共生消費合作社」,參加的社員在共同的理念及目標下共同經營,社員可以集結資金做為生產的預付款,可以定時定額支持永續生產,可以和生產者建立共耕共學的關係,可以穩定取得安全健康的良食、經濟弱勢的社員可以優惠購買,社員未利用的產品可以捐助弱勢,社員也可以為有需要但沒有能力購買的人貢獻力量…,許多共生共好的點子都可以在合作社的共同經營中被開發、被實現,當生產者、服務提供者、需求者之間不再是利益關係、供需關係而是共同體關係時,糧倉不但被建立而且被擴張,更多人可以在同一片土地上被餵養、被照顧,如此即或有糧食危機的日子來臨,我們一定也能在彼此相愛的合作中共渡艱難。

    若你或你所屬的團體,無論是教會、公司、機關或團體,想對「共生消費合作社」有更多了解,或是想了解如何籌組運作合作社,或是你也有感動願意一起參與推動,請與我聯絡。
    主耶穌面對許多需要時吩咐祂的門徒說:「你們給他們吃吧!」但願我們都能獻上自己的五餅二魚,回應需要、同心建立生生不息的糧倉、一起成為這世代的祝福!

    【聯絡方式】:
    社團法人台灣美門關懷服務協會 祕書長劉南英
    電話:02-23215130、0911-246175
    信箱:beautygate0722@gmail.com
    網址:http://www.beautifulgate.org.tw/

    【美門協會的任務】:
    一、從人本關懷原住民及經濟弱勢族群,提供經濟扶助、生活物資、諮詢輔導、教育訓練等協助,增進其生活保障,並促進自立發展及心靈健康。
    二、推動合作共生、互助共好,創造社會幸福進步的共同力量,建立人盡其才、地盡其利、物盡其用、貨暢其流的和諧社會。
    三、舉辦各類研習會、研討會、營會及各類公益、文化活動等,促進人與人、人與自然、人與社會的和諧發展及健康的身心靈。
    四、受委託辦理各項營會、研習(討)會及調查研究計畫等。
    五、推動國際交流合作。
  • 分享
*回上一頁 *到最上面